close

下雨天。
從早晨開始,雨勢忽大忽小,風也沒停過。
想起前幾天的大太陽好天氣,相較之下的今天,顯得格外離題。

時好時壞的感冒,什麼時候願意好呢?
一壺接著一壺的金橘茶,只能消除我短暫的咳嗽,並不能消除我的無聊感。

「無聊感」這個東西,似乎是這個年代比較看的到的東西,
換個方式講,象徵了孤單,象徵了一個人無法什麼事情都不做,靜靜的待著就好。
身邊朋友也是有這種感覺,就像生命的發條被轉動了之後,只能不停止的往前進。

有時候,都會想跟對方說,你能放鬆自己給自己一點空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嗎?
似乎這樣的問題,不管在誰身上,都是一樣的。
要不然就是拼命工作,然後在選擇拼命的玩。
這是一般人的人生?

那只能躺在醫院的人,他的人生又是如何?
拼命的睡,拼命的吃藥,拼命的幻想?

這個問題,我知道我個人的答案。
還記得前幾年,因為鼻子動刀,躺在醫院幾天,
那幾天的感覺,就像是關在監獄一般的煎熬。
只能躺著不能亂跑,只能看著窗外的景色,而幻想自己踏出去之後的事情。
當下告訴自己要學著珍惜,但是越是這麼想,珍惜越是離開。

去年,又因為腎結石,掛了很多次急診。
每次去的時間都是清晨,一個人就孤拎拎的躺在集診病床上。
因為激烈的疼痛感,讓我只記得當下,而不敢幻想。
只能靠著止痛針舒緩我的疼痛。

如果真的愛惜這一切的話,工作會適量吧,
休閒也會適中,生活也會得宜。
然而就算生病了,也可以開懷。

不過「無聊感」衍生的寂寞感,很多人不敢去碰。
群體雖然能讓這種感覺減少,但是並非讓人瞭解這感覺,
而是讓人掩飾這感覺。


「蔣勳先生」曾說過,
不知道為甚麼,在這麼發達的世界,人潮那麼多的地方,
再這麼擁擠這麼多的人群當中,會感受到某一種孤獨。
這份孤獨特別顯示在擁擠的大都會裡,人潮眾多的地方。


還記得一個人搭公車、或是捷運時候的感覺嗎?
還記得有多久多久沒有「一個人」踏上旅途出去走走呢?
而一個人的時候,明明身邊的人很多,
卻更會讓人感受到孤獨感。

孤獨的時候,相信是很不好受的。
但是孤獨可以讓一個人看的更清楚。
孤獨可以不需要受到群體力量的壓制。

還記得嗎?以前上學,常常會舉手來決定某些事情,
然而那些票數過低的同學們,會因為票數多的同學群聚力,給壓制了。
甚至同化了。而失去一個可以自我表達的機會。
談的不是意識,講的也不是政治,而是探討「自我」。
自身的那個我。

明明每個人都是個體,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我。
然而這份自我,卻因團體的力量,而走向消失。
在團體中,就會有一個領袖,那個領袖講的一切,
間接就變成團體共識,而共識的結果,是抹殺了「自我」。


當一個人好不容易回到自我時,
才發現不懂得怎麼跟自我生活。
才注意到自我感到孤單。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做自己,但是卻很少跟自己溝通。
然而做自己必然孤獨,因為能溝通的對象可能只有自己。

常常看到溝通、溝通,這兩個字。
常見的溝通是甚麼?
我把意思表達給你,在表達中,
已經顯示出這就是我表達的答案,而他人是需要遵守的。
溝通的結果就是,有一方會退讓,有一方必須遵守。
想想看,你的溝通裡面是否包含了這個隱喻。

探討溝通,就會變成各說各話。
我把我的意思告訴你,你把你的意思告訴我。
我們不一定要遵守對方的意思。
但是我們瞭解在這些規範中,可以找出兩者合適的條件。

在社會的道德體系下,似乎去思考更多意義時,
會發現太多太多的盲點了。
但是這是個群體的社會,
個人永遠都無法勝過全體。
如同社會事件,傷害事件、強暴事件。
只要群體認為這個人有罪,似乎還不用到判刑,
就已經被標籤化了。

然而,換個立場,站在當事者的角色下,
他還有發聲的權利嗎?
或者說他講的話,有人願意去聆聽相信嗎?
如果他說他錯了,有多少人願意原諒?

似乎他已經沒有了自我,唯一明白的就是他是個罪人。
這要怪環境?還是要怪社會?或者是要怪這個人的家庭問題?
少一點怪罪,多一點瞭解,應該比較合乎理性的判斷吧。
或許,我不知道,這沒有標準答案。

為何如此?人都會犯錯的,
學會原諒不是從小教到大的東西?
那到底是甚麼讓人學會自打嘴巴呢?

看來自我的面對「孤寂感」,是很恐怖的事情。
就像蔣勳先生所說,不明白為何身處擁擠的人群之中,
還會出現那種孤單的感受。

不管做一個怎樣的人,請保有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凌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